眼眶平滑肌瘤

眼眶平滑肌瘤

概述:平滑肌瘤(leiomyoma)是平滑肌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。多发生于含有平滑肌的组织器官,如子宫和胃肠道是常见的发病部位。原发于眶内者甚为罕见,过去多为个例报道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眼眶平滑肌瘤发病无性别倾向,年龄广泛,但多在20~50岁。进展缓慢,病程较长。Henderson报告754例原发性眶内肿瘤无一例平滑肌瘤,我国有人报告的928例眶肿瘤中发现平滑肌瘤2例,另外报告的1422例中也仅有2例。

病因

病因:尚不明确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眼眶内的平滑肌有两部分,分别为眶平滑肌和血管平滑肌。眶平滑肌包括Müller眼眶肌和眼球周围肌。Müller肌为提上睑肌前端分出的薄层平滑肌,另有Müller肌分布于眶上、下裂的骨膜处,为扇形薄层的平滑肌纤维,在眶底之上向前与下斜肌相连。另一部分纤维向后达海绵窦及翼腭凹的脂肪内。眼球周围为围绕于眼球前1/2薄层平滑肌纤维,宽3~7mm,边界不清。血管平滑肌肿瘤可能来源于小血管(主要是眶内静脉)的平滑肌层,因而又可名为血管平滑肌瘤。以下两种事实支持这种推断:①眶尖部有较多的血管,平滑肌瘤多发生在眶尖部,而眶前部肿瘤多与上睑Müller肌无关。②肿瘤内有较多血管,瘤细胞绕血管增长,呈洋葱样排列,细胞与血管衔接密切,组织学上可提供肿瘤发生于血管的根据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症状因肿瘤原发位置不同而有区别。发生于眶尖部肿瘤,首先主诉视力减退,来诊时甚至只有光感,有时误诊为球后视神经炎。部分患者眼球突出,且多为渐进性轴性。眼眶压力高时,眼球不能回纳。肿瘤向前压迫眼球后极部,可见眼球后壁扁平,甚至凸向玻璃体腔,视网膜水肿、黄斑变性或脉络膜皱褶,视盘萎缩或水肿。眼球运动表现向1个或多个方向转动受限。肿瘤只发生于眶前部者,眼球可向一侧移位而无眼球突出。可扪及肿物,较硬,表面光滑,无压痛,可以推动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视网膜水肿以及眼球运动障碍等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病理学检查:标本大体呈圆形、椭圆形或分叶状,有完整的囊膜,表面可见小的隆起。粉红或灰红色。肿瘤切面呈编织状,边缘灰白,中央略呈淡红色。镜下见肿瘤由分化较高的平滑肌细胞构成。瘤细胞长梭状,呈束状、错综或漩涡状排列。细胞边界尚清楚,胞质丰富,粉红染色,可见纵行的肌原纤维。胞核呈雪茄状或长椭圆状,两端圆钝,大小一致,有时呈栅栏状排列,核仁显著。无间变及核分裂现象。肿瘤的血管丰富,多层瘤细胞绕血管呈洋葱样排列。间质有少量纤维组织。Masson三色染色瘤细胞呈红色但无横纹,Van Gieson染色呈黄色,夹于瘤细胞之间的结缔组织呈绿色和红色。电镜对平滑肌瘤的辨认有帮助,胞质内有多量的肌原纤维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
    1.X线检查  不易发现病变,如病程长,肿瘤引起眶压增高,眶腔扩大,X线可见云雾状密度增高的扩大眶腔。邻近于眶壁肿瘤,慢性压迫引起局部骨吸收,其周围环形增生,形成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硬化环。
    2.超声波探查  B型超声探查可见圆或椭圆形占位病变,边界清楚,内回声少,透声性差,不能被压缩。
    3.CT扫描  具有良性肿瘤的各种CT征,多位于眶后部,圆形或类圆形,边界清楚均质,注射阳性对比剂后中度增强,可见眶腔扩大。肿瘤中可有多个钙斑,术后切开标本证实了有钙化区。发生于眶尖者可引起眶上裂扩大。

诊断

诊断:眶平滑肌瘤具有一般良性肿瘤的症状和体征,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只能提示良性占位病变及软组织肿瘤,难以做出组织学判断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与血管瘤可以在影像学表现上进行鉴别,平滑肌瘤属于实体性肿瘤。

治疗

治疗:眼眶平滑肌瘤对放射线和药物治疗均不敏感,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。位于眶前部的肿物,眶缘皮肤切口或结膜切口可完整切除,位于球后的肿瘤采用外侧开眶,因肿物后端粘连多,分离比较困难,可采用囊内摘除技术,先将前部肿瘤孤立后,以盐水纱布围绕,与正常结构隔开,切开囊膜,以锐匙取出大部分肿瘤实质,或用吸引器吸取内容物,在直视下分离眶尖部,并完整切除。完全切除者预后好,不再复发。但因平滑肌瘤多位于眶尖部,手术操作有可能引起视力损伤或其他并发症。

预后

预后:良好。

预防

预防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